新闻动态
今年端午假期与六一儿童节重叠,“双节”期间,纪录电影《回农村干大事》6月1日公映,趁着端午农事忙,不失为一个好时机。在广州过端午,龙舟赛要看,这部“小正大”电影也是我的必看项。看后的震撼,不亚于龙舟赛。
沈燕芬全家都在增城从事农业
本片在增城拍摄一年,镜头对准从城市返乡的“新农人”群体,挥洒汗水,发挥才智,带动乡村振兴。聚焦两条线索:保障粮食安全与建设和美乡村;展现四个团队:沈燕芬五姐弟返乡创业的石乡农机合作社团队、白领返乡把农文旅项目做得风生水起的莫丽贤团队、吴伟斌为代表的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、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朱志敏团队。
我之所以要看本片,缘于我的乡村情结。1996年,我在清远市清新县浸潭镇从事扶贫工作。今年五一假期,我回到浸潭,探访下迳村村民自建的小华山风景区,运作情况良好。一名本家90后小伙子邹必成,带着妻子从韶关来到这里,协助管理景区。新闻中看到的“新农人”,就有眼前。增城这群新农人情况如何,也有了莫大兴趣看个究竟。
展开剩余82%沈燕芬在田间操作农机劳动
这群人以沈燕芬为代表。她1991年出生于增城石滩镇石湖村,毕业于深圳大学,本来在深圳有一份白领工作。父亲是一名农机能手,一个电话把她叫回来。她跟着父亲学技术,从“农业小白”成为农机专家,更带来新的管理、农技、市场理念,组建成立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——星级农机联合社。在她的团队带动下,撂荒地开荒复耕、农民增产增收、以“互联网+农业”、“短视频+农耕”思路,打响增城丝苗米品牌。她由新农人进阶为“兴农人”,现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。
有关沈燕芬和新农人的新闻很多,纪录电影不是加长版新闻报道,要立足于现实,又必须超越现实。《回农村干大事》没有脚本、没有明星、没有特效、没有旁白,艺术感染力仍然强烈,生动地传达乡村振兴、广东百千万工程等宏大主题。在我看来,创作取向通过三个维度的力量,达到了这一效果。
一是真实的力量。剧组跟拍一年,全方位介入新农人工作生活,捕捉到许多带着泥土气息的场景。万亩稻田的恢宏、白鹭齐飞的诗意、深夜农机陷在蕉田泥地、台风来临前漫天乌云。台风过境雨滴击打稻叶的渐强声、收割机的轰鸣声、烘干车间谷物翻滚的沙沙声,让影片仿佛在呼吸。片中人物的语言,充满生活的质感。感叹农机操作手后继无人,一人说了“干活的60多岁为主”,另一人搭腔“80多岁的还在干呢!”无人机撒药回来,在众人头顶摇晃一番才降落,引来惊呼“吓死我了!”老村民参观新修的民宿,讲出地道粤味普通话“不错!不错!”
导演唐健说:“纯纪实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。真实的生活里,就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,充满烟火气和热乎劲儿”。片长106分钟,由108T海量素材剪辑而成,90%以上镜头为移动跟拍、多机位拍摄。纯纪实体现为原汁原味,撷取日常生活的精华,便成了电影。纯纪实还体现为时效性。本片记录时间段为2023年全年,一年多成片便上线。这样的生产速度,已经超过了一些调查类的新闻报道,使得本片具有强烈的新闻性。
二是细节的力量。就像新闻特写强调抓细节一样,纪录电影的细节必不可少。在海量素材的基础上,片中打动人心的细节比比皆是。沈燕芬开农机脸上沾满泥,快步走时后颈布满汗珠;小孩们学插秧苗,一个孩子在泥里打滚玩,旁人说“是种谷子,不是种孩子”;给村民发田租,老人们拿着百元现钞透光辨真假。
纪录电影《康熙与路易十四》、电视纪录片《一代天娇——红线女》,都出现剧情演绎,还原场景,再现人物。《回农村干大事》则不同,记录的主角正在当下,纯纪实成为最好的表现手段,没有演员表演,也不需要表演。生动的细节,让没有表演胜似表演,甚至超越了表演。村民拦路,沈燕芬母亲流下委屈痛心的眼泪,说“我们就是挣辛苦钱”;项目论证会上,沈燕芬发言被打断,略显尴尬又不失大度的微笑;妇女们手工插秧,在稻田里欢笑“老太婆好开心!”这样的情绪张力,即便是专业表演也未必能达到。
三是情感的力量。这是在前两种力量基础上的升华。纪录电影作为电影艺术,同样要遵循电影的基本规律:以冲突为“戏核”,以共情为目标。展现冲突不能靠设置剧情,而是通过编排素材,体现内在的冲突性。虽然增城农业科技含量较高,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,与台风、寒露风、病虫害斗争,建烘干车间、塑料大棚。农村是人情社会,要说服思想跟不上的村民参与。这群新农人困难重重。莫丽贤落泪讲述创业心得,是影片的高潮,如同戏剧中的“华彩”。
乡村的温情一面自然流露。沈燕芬五姐弟都返乡,一家七口齐齐整整。朱志敏与妻子打趣“干活是我,收钱是你,你这个钱奴”。他们新买了别墅,一家人和和美美。城乡二元化造成无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,代价是家庭分割亲情疏离。“家和”是万事兴的基石,事关社会和谐。沈燕芬们回到农村,干的不仅是挣钱的大事,也是重塑文明价值观的大事。
增城新农人代表,从左至右为:吴伟斌、莫丽贤、沈燕芬、朱志敏
《回农村干大事》的艺术性和新闻性等量齐观,双管齐下吸睛,既有情绪爆点,又有知识增量。节奏极快,反转不断。穿插三首歌曲,仿佛“三段论”框架的节点,更升华主题。“袅袅的炊烟,飘荡着诗和远方,一望无际的田野等你青春飞扬”“曾经我们远离家乡去追寻梦想,打不到心灵寄托在喧嚣中迷茫。母亲告诉我春风已唤醒了村庄,不能错过这播种育秧的好时光”、“毛巾草帽变成那最美的时光,拖拉机停在田埂上,一道一辙都是无悔的诗行。这是最美的风光最美的家乡。”
要领会歌曲的意境,得仔细看看《回农村干大事》,再到增城石滩、朱村的万亩稻田。那里,是新农人施展才华的舞台,也是电影艺术生命的源泉。
作者:邹高翔,南方报业传媒集团(南方日报社)高级编辑、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

